距离开展还剩
13788992656    13922185119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半月谈丨医+养,联手守护幸福晚年


医+养,联手守护幸福晚年

当问起青年人幸福是什么,回答一定是五花八门:有钱、有房、自由自在……当老年群体面对这一提问,答案可能一致得多,那便是“有所养,有所医”。

医养结合是近年兴起于各地的新型养老模式。它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集医疗、养老及养生于一体,整合产品与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健康养老成为整个社会的刚性需求。随着医养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捆绑,养老方式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更少受时空限制,养老服务更专业、更稳定。医养结合,可望联手打造出属于中国老人的幸福晚年。

上篇:医养结合正当其时

半月谈记者 李恒

推进医养结合,是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健全医养结合政策、服务标准、人才体系,不断绘制完善路线图,多措并举,为增强晚年幸福感织密保障网。

融入国家战略,树立健康老龄观

医养结合相关内容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要规划,并且写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这一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保障政策、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多项措施,到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总结近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直面难点堵点问题,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国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2021年12月2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仙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陈佩兰(右)在护理员陈傲的帮助下体验使用“智能护理床”唐奕 / 摄

为让医养结合给更多老年人带来长寿红利,我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将老年健康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医院床位设置逐渐以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建立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制度,鼓励医师在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有关部门接连出招指导和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指出,老龄化问题已不再是老年人及其家属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参与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蓝皮书提出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推动我国老龄化战略创新发展。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重要策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密切结合国情、社情和家庭状况。”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说,老龄化带来的是多重复合型挑战,不能仅靠单一政策或举措,需要多视角、多维度、多手段全面推进。

化解养老焦虑,

培养专业人才是关键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认为,我国推进医养结合,探索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等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较2017年底增加76.7%;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较2017年底增加176.9%;全国医养签约近7.9万对,是2017年的6.6倍。

“老龄化带来健康问题,伴随出现的是带病存活率高、失能风险高,让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院长黄刚表示。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很多老年人“长寿不健康”,老有所医是其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看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要重点关注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对他们更要多一份爱心和耐心,提供一些更暖心的服务。

化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养老焦虑的关键在于,多渠道增加相关专业人员。《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完成居家医疗、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同时,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和照护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人才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三项重点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表示,这是推动人才队伍增量提质的一揽子措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医养结合服务中。

试点示范,

推动医养结合在基层落地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大多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这意味着,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近年来,我国精准施策,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提供更好医疗卫生服务。比如: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服务;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已经列入全国创建示范活动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山东省等省份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组织开展老年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工作,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可以获得远程医疗等各方面服务。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开展的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确定了35家示范企业、2个示范园区、45个示范街道(乡镇)、17个示范基地。

北京市双桥恭和家园为园区400余位老年人打造“‘365天×24小时’紧急呼叫在床边、基础诊疗在身边、三甲医院在周边”的三级医疗保障;南京市鼓楼区卫健委建成33个家医工作室,成为基层医疗工作的延伸,缩短了老年人就医距离……近年来,各地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时,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医养、康养集合服务模式,并不断向基层延伸。

“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欢迎。经过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体系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王海东说,“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资源融合,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壮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6月20日,在日照颐养公寓,医生正在为老人针灸理疗 范长国 / 摄

中篇:智慧医养,无缝对接

半月谈记者 黄筱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逐渐融入社会生活,“E时代”的红利也蔓延至医疗、养老等领域,“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创新方式成为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

足不出村,医疗服务送到家

出门看病、进医院配药是老年人的烦心事,尤其是一些家住农村的老年人,隔一段时间就要舟车劳顿奔赴城里医院配药。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足不出村就可得以解决。

每两周的周一,家住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的李大妈都会到梅林村卫生服务站,取她的高血压防治药品。李大妈属于慢病规律用药人群,以往村站药品品类较少,老人每周都要乘车前往区医院配药,往返要一个上午的时间。

面对像李大妈一样家住农村老人的用药需求,萧山区卫生健康局通过“健康大脑”数据赋能村级卫生服务站,为慢病规律用药人群推出了“慢病配药不出村”服务。

据悉,该应用系统通过“数据+模型”,筛查慢病规律用药人群的用药品类及用量,从而生成药品清单,再由“健康大脑”预测未来2至3周此部分人群的用药需求,由医共体总院完成批量精准处方开具,药品通过物流提前配送至村站。配药居民可在手机端应用和家庭医生的提醒下前往村站取药。

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270个站点中,完成应用部署135个站点,站点药品目录新增253条,可配药品类增加310.9%;新增基层配药病人3168人,提供配药服务13032人次。

萧山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副书记毛建勋表示,除了慢病配药不出村,老人们还可以在手机上下单各类护理服务。术后、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脑中风或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等人群康复护理难,养老机构康复技师少,居民就医成本高等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借助健康大脑的“康复护理不出村”服务,由村站医护人员和区级专家组成服务团队,实现了上门服务、居家康复等。

一网共享,医养转换无缝衔接

老龄化日趋严重是不少老城区面临的大问题。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截至2021年底,户籍总人口86.6万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5万,占老年人口的19.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11579人,失能率为5.1%。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和医疗资源条件下,优化服务衔接显得尤其重要。

杭州市上城区探索 “互联网+健康管理”,融入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以数字化赋能升级老年健康服务。上城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发区域医养服务平台,一端连接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一端动态接收居家健康服务需求,实现统一受理、评估、派单,为居民提供医养服务,建立老人“住院治疗—居家护理”服务闭环。

在上城区彭埠街道杨柳郡社区,有一座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智慧健康站。在这里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平台,社区医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系统服务。有了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大医院医生也可以远程为社区居民诊断并传输报告。

“我们还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管理,与医疗联合体内的牵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杭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赋能医养结合要善于整合,打通信息堵点,逐步打通省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区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多部门、街道社区、社会力量(社会办医、养老院、志愿者)、家属等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

浙江台州市玉环县有一张“健康地图”,通过这张地图分析出区域病种、市外就诊率较高病种后,其在市域内设立了14个专科专病诊疗中心、24个全(专)科特色门诊,并深化与沪、杭等地三甲医院合作,开展合作办医,建立专科联盟,进行个性化帮扶,将老年患者信息同步传给家庭医生,提升市域内医疗服务水平。

智慧医养,理顺机制常态化运行

在偏远海岛,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老人们的“守护者”。每天早上,家住浙江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马足村现年82岁的戎正邦老人,都会拿出民政局配发的智能手环熟练地为自己检测血压、心率。智能手环自动将数据传输到信息化平台,家庭医生、社区工作人员、老人家属可以实时了解老人的健康数据。

长期以来,部分老年人面对“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强,致使家庭医生无法动态掌握患者血压、血糖数据,也使不少“两慢病”智能化预警服务无法形成常态管控。

有了智能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可在村级卫生服务站、活动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机构设立血压、血糖自助监测点,穿戴式设备则能对老人实施周期性血压、血糖测量并自动上传数据,后方信息平台归集患者持续性动态健康数据,可提供健康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浙江嘉兴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应急救助、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嘉兴科技企业和机构建设科技助老平台,研发各类智能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为一项跨部门协同的工作,医养结合政策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一旦无法有效协同各方关系,政策实施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为此,嘉兴市专门成立了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嘉兴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秦凤艳说:“我们对嘉兴市医养结合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到的6项重点工作,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完成时限等,有力推动了医养结合工作更好落实。”

下篇:贺兰山下夕阳红

半月谈记者 杨稳玺

“最美还是夕阳红。”金秋时节,巍峨贺兰山上的落日,浸染天边云霞。此时此刻,正是宁夏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们一天中最为惬意的时光。

“争取再活20年”

“我还能再活20年!”坐在轮椅上的86岁老人郑玉兰一边给半月谈记者“炫耀”着手指操,一边骄傲地说。而在两个月前,手术后躺在家里的她,最常絮叨的一句话却是“今天活着,明天还能活不能?”

家人既没精力也没知识照顾郑玉兰康复,只能求助专业人士。谈及入住银川隆光康养中心这两个月的时光,郑玉兰不停地称赞:“吃药吃饭、洗漱如厕、按摩锻炼……啥都不用操心。我不愿意戴助听器,人家小姑娘就拿着写字板和我交流,一点都不嫌麻烦。”

银川隆光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黄廷丁说:“很多来我们这里的老人是为了度过术后、病后康复这一艰难时期。我们企业也投资建设了二级医院——隆光医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卫健委、民政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多措并举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鼓励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就是措施之一。“子女上班或不在身边的老人病后、术后谁来照料,是让不少家庭头疼的问题。养老机构通过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可以帮助老人更好更快康复,解决儿女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宁夏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宋亚东说,截至2022年9月底,宁夏共有95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区养老机构的70%。

一些在养老机构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老人尝到了甜头。从2019年入住华邦美好家园(宁夏)孝慈园至今,年逾古稀的杨治国既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玩牌,从每天早晨6点起床到晚上10点睡觉,只要有精力,就会“缠”着康复师岳静进行恢复锻炼。杨治国说:“以前哪有这条件?我老伴带我出去,都是用绳子绑住我的腿,我扶着墙,她拽一下我走一步。现在我要抓紧康复,好早点回家看娃娃。”

2016年10月,杨治国因脑梗导致偏瘫,在家里休养了近3年,不仅效果不理想,“还把老伴累得不行,自己只能发愁”。来到专业机构后,岳静等人为他制订了从饮食、药物到理疗的全方位康复计划。岳静说,从按摩、下肢负重训练开始,等右腿恢复知觉后就借助器具站立、移动,状况进一步好转后开始拄拐、搀扶,进行日常训练。“现在杨治国老人已经开始独自拄拐行走,上下楼梯了。”

“通过自设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和多家医院签订了协议,老人们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迅速就医。”华邦美好家园(宁夏)孝慈园院长郝红平说。

“靠儿养老”不如找专业机构

“这里好得很,每天吃啥药都给我分好送来。”73岁的五保户王国吉已打定了主意,不回家养老了。

王国吉祖籍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数十年前通过易地搬迁来到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3年前作为特困人员入住了银川市西夏区幸福颐养院(西夏区敬老院)。

颐养院党支部书记王宏说,作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院里目前入住的112名老人中,有30名属于政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

无论贫富贵贱,夕阳会照在每个人脸上。对于像王国吉这样的困难群众,宁夏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半月谈记者从宁夏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宁夏不断发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确保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将患有精神疾病、传染病的特困人员安置到具备相应治疗护理能力的医院、专业医疗机构救治。

宁夏养老服务机构还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将专业医养结合照护服务提供给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半月谈记者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居民张福清家里看到,虽然口不能言、身不能动,但看到天颐老人之家院长魏斌一行人进门后,张福清年近90岁的母亲目光紧紧跟着人群转动。张福清说:“别看我妈妈不能表达,心里清楚得很,知道你们来帮她了”。

张福清的母亲2011年因车祸瘫痪,十多年时间里一直靠张福清姐妹俩照顾。张福清说:“以前我们不懂,喂饭时我妈妈经常把饭吃到肺里造成感染。自从医生定期上门服务,给我们提供用药、护理指导,这种失误基本就没有了。”

张福清口中的医生来自天颐老人之家配套医院——康久医院。天颐老人之家承接了大武口区民政局实施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张福清所在社区就在服务范围内。魏斌说:“康久医院和我们养老机构是一体的。开设医院是为了更好推进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承接社区服务是我们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将专业医养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人财物有了保障,医养结合路更广

一些地方的养老产业一度受到“叫好不叫座”“入不敷出”“引才困难”等问题的困扰。对此,宁夏民政部门通过落实优惠补贴、搭建人才舞台、牵线校企合作等举措,为养老产业尤其是医养结合工作注入动力。

“我们机构入住率常年维持在55%左右,加上得益于政府部门相关优惠政策,目前基本收支平衡。”王宏说,西夏区幸福颐养院作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前5年免费运营,近期刚与政府续签了合同,每年上交费用为建设成本的0.5%。

采访中令半月谈记者耳目一新的是,曾经的“40”“50”人员在养老机构“挑大梁”现象已不多见,养老机构中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听到记者的感叹,一名养老机构负责人笑着说:“你随便转、随便聊,年轻人多着呢。”

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的康晓兰来到银川隆光康养中心从事康复护理工作已有3年。谈及这3年的工作感受,她颇为自豪。“很多爷爷奶奶就认我,那种被认同感让我觉得很好。比如有个爷爷喜欢喝酒,有时情绪还不好,好几次和人家发生了激烈冲突。我去劝架,人家就说‘闺女你说我听呢’。”

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宁夏多家医院尝试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于2020年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成立老年医养照护中心,依托三甲医院优势资源,开展“医护养康”四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照护中心护士长马春艳说,老年医养照护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便捷、科学、全面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务,有效解决老年群体“病后护理难,生活无人照顾”问题。

“十四五”期间,宁夏将支持新建或改扩建12所养老机构,改造提升33所敬老院,对3000户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宁夏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文龄表示,力争到2025年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集中供养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分别达到60%,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床位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0期)

2023广东医养大健康展 组委会咨询电话 020-32641039